故礼出乎义,义出乎理,理因乎宜者也。
孔子也提出知天命的问题,但不是为认识客观世界,也不是为认识上帝的意志和命令,而是为求得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和把握,培养一种理想人格。沿着这条路子发展下去,就必然出现形而上学的道德理性主义,即以自我反思为特征的直观的理性哲学。
总之,儒家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和自然的合一,所谓天是道德化了的自然界,人是真正的主体。利害关系可能是同时存在的,当害不可避免时,宁可去其大存其小,这也是一种利。这里还不能不考虑到强大的政治原因,即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和对其他学说的打击。但是,既然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,它就具有自己的独立性、普遍性,从而成为民族的精神架构。这正是我们研究哲学史所应当重视的。
【提要】本文作者认为,在对我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中,思维方式问题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。而且墨子也称赞过孔子,说孔子的学说也有当而不可易者[10]。他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以说明人性,使之具有明显的因果性。
理学家经常说的鸢飞鱼跃、活泼泼地,也是对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赞美诗。一是认知理性,即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、规律的认识能力,表现为逻辑思维的概念和推理,即通常所谓理智。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之学,但这并不是把人和社会、自然看作毫无分别的混沌一团,正好相反,它是在分中求合,在对立中求统一,因而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。以解决人和自然、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其根本任务,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,主张通过直觉和体验,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。
朱熹则提出,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,是万化之源。他们认识到,人是从自然中产生的,人性来源于天道。
只要再前进一步,宗教的神秘性即可破除,人的价值即可确立。儒家维护社会整体利益,以此作为与自然统一的根本途径,却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,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更高阶段,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创造的,人是能够改造社会的。既是客观的,又是主观的。庄子更是以自然为性,他主张不以心捐道,不以人助天[6],反对世俗所谓是非之心、善恶之性,提倡一种虚灵之心,实际是超是非超善恶的绝对精神状态。
[45] 王充:《论衡·率性》。[1] 许慎:《说文解字》。[38]),来源于阴阳之气(天两有阴阳之施,身亦两有贪仁之性。我们应当指出,中国古代心性论,一方面提倡理性主义,另方面在其发展中由于把理性本体化、绝对化、永恒化,同时也就束缚、压抑了人的情感活动的正常发展。
庄子把社会化的道德人性视为枷锁,认为是失其性,伤其性,必欲彻底摆脱而后反其性情而复其初[7],具有深刻的批判性,但其基本倾向是反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,是非历史主义的。佛教禅宗可说是极大地发挥了主体思想,但它并没有完全冲破宗教信仰和灵魂不灭的信条,因而是虚幻的。
自性清净心就是无着无染、排除一切感情欲望的空寂之心,即心体,而知虑之心,必托缘起,生灭起谢,变化无穷,是心用。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,它和天人关系问题一起,贯穿中国哲学的始终,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。
孟子和《中庸》提出诚的哲学,以诚为天,思诚为人,实际上也是把人的道德意识推之于天地万物,变成宇宙法则,是一种主体道德论。但孔子还没有把仁说成就是性。仁的要求不仅要仁民爱物,而且要以乾坤为父母,实现天地万物一体境界。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认真的历史反省和深入研究,从而得出应有的结论。他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,莫之致而至者命也[49],明确提出客观必然性的思想。由用入体,即用即体,心即是性。
自然是形而上的纯粹理性,其特点就是超名教。这同孟子主张人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实现,确不相同。
人的生命有限,贫贱富贵亦不可求,但实现理想人格,为社会尽义务,却是自己的事情,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此。所谓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[24],并不是获得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识,而是认识自我,即人之所以为人者。
[47] 张载:《正蒙·诚明》。从本以来,性自满足,处染不垢,修治不净,故云自性清净。
二程是理本论者,故以形而上之理为性。但这种境界的实现,仍然靠尽心,为天地立心也要人去立。中国的心性论既是本体论,又是价值观。本文只就中国心性论的一般特点,提出一点初步的看法。
[29] 他以实现道德理性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。老子也提出天地(宇宙)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,也是重视人在天地间的主体地位。
他所谓乃若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[22],以及孩提之意,无不知爱其亲者,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[23],虽是根据人的情感心理推出性善的结论,但他又提出类概念,证明人之性不同于犬、牛之性,并批判了告子的生之谓性说,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即在于道德理性。所谓仁通极其性[20],仁者天地生物之心,而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[21],就是从心性论上确立人的社会价值以至在宇宙中的地位。
它只有通过讨论人在社会、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与社会、自然的关系,才能确定人的本质、本性及其价值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
[27] 他第一个把心体用说运用于道德人性论,确立了形而上的理性主义原则。后来的道教,则走上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修炼成仙的道路。但这又不是佛教所说的一切解脱,而是一种源于经验而又超经验,基于伦理而又超伦理的理想境界。道家以自然为人生的归宿,却没有走上认识自然、改造自然之路。
因此,佛教哲学虽不能说成是人本主义,但它在中国化、儒学化的过程中,却最终走向人本主义。这种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方法,既然不是对外部经验知识的逻辑分析和认识,而是超经验超感性的自我反思,那么,它是不是完全不要逻辑思维和推理知识呢?我们认为,不能这么说。
但荀子也很强调人的作用,并且提出人可与天地参的重要思想,成为更可贵的人本主义。理学家把天理看作主体–本体存在,是超时空的绝对理性,但又只能在感性中存在,人欲中自有天理[28],另方面却又主张灭人欲。
人法道,道法自然,便是他的心性论的最高境界。[21] 朱熹:《朱子语类》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